真情书写“帮扶答卷” ——记省派驻宜陵镇五一村“第一书记”王海超
2017-02-14 09:29:08网络整理 作者:网络
多方筹集资金建设村级综合服务中心,开通“村务通”信息平台,成立五一农机专业合作社……从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到实施扶贫开发,省委宣传部派驻宜陵镇五一村“第一书记”王海超自2015年8月履职以来,一口气使出了扶贫攻坚“组合拳”。
五一村属于市级经济薄弱村。如何夯实基层党组织阵地、撬动村集体经济发展?王海超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、扶贫与发展相促进,积极探索驻村帮扶的有效路径。
打造活动阵地
激发内生动力
走进五一村,一幢刚刚落成的二层楼房在暖阳下尤为醒目——这便是新建的村综合服务中心。与之相邻的是旧村部,强烈的新旧对比,彰显出五一村的巨大变化。
2015年王海超刚到村里,就迅速了解村民所急所需,筹建村综合服务中心。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五一村缺乏特色产业、集体经济薄弱,要建综合服务中心可谓一筹莫展。面对实际,王海超主动向派出单位汇报,得到领导重视。省委宣传部相关领导还到现场调研走访,建设意向也得到市区两级部门的大力支持。区委组织部把该村作为全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提升工程重点单位,对项目启动实施给予了很大支持。在多方共同努力下,村里共筹集到90多万元建设资金,项目上半年顺利开工,目前已完成主体建设。项目建筑面积648平方米,融合了便民服务、综合办公、党员活动、文化建设等13项功能,全部建成后将显著提升村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。
紧抓扶贫增收
增强造血功能
“要想让村民富起来,必须要有产业的带动。”什么产业才最适合五一村发展?这是王海超一直在思索的问题。他广泛开展走访调研,与村组干部交流讨论,向党员、老干部及土地承包大户了解情况,征求村集体建设发展意见。
考虑到94%的土地实施了流转,农业发展日趋现代化、规模化,村里又有多个农机手,王海超便策划成立五一农机专业合作社,还争取到市、区扶贫资金扶持,项目得以迅速实施。从项目方案设计、工商注册登记、工程招投标、农机市场调研等每个环节,他都亲历亲为,目前已完成项目建设。
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刚验收通过,王海超又开始筹划新的增收项目。传统农业效益低,五一村具有良好的土地资源,何不引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。王海超带领村干部走出去调研,请农业专家走进来指导,初步确立有机种植和特色养殖的发展思路,并与江苏龙禾生态农业公司达成合作意向。
“来到村里做‘第一书记’,要为村里做点实实在在的事。”王海超不仅通过发展项目扶贫,还带领村“两委”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方案,探索创办集体农场,积极盘活存量资产,从多个方面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。
兴办惠民实事
推进“互联网+”
“以前村里有什么事情,不是通过口头传递就是张贴公告,了解事情很不方便,现在好了,许多事情通过手机一目了然。”村民殷桂松高兴地向记者展示村里新开的“村务通”手机信息平台。这是王海超向移动公司争取的惠民产品,村级基层服务工作插上了“互联网+”的翅膀。
王海超向中国移动争取,为村里架设了信号基站,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,为村卫生室、困难户免费安装网络宽带和网络电视。建设“智慧家庭”,赠送“和目”安防产品,让在外人员随时随地了解家中发生的一切,与家人面对面交流。
王海超还将旧村部改建成老年活动中心,打造区首家省级农村标准化卫生服务室,拓宽村内道路1.5公里,筹集慰问金1.8万元关爱困难党员和贫困户。经过一年多的努力,村里的发展建设初见成效。
“王书记给我们村带来了新的活力,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寄予了更多希望。”村党总支书记高建荣由衷地感慨,自王海超驻村之后,村里一天天发生着变化,村民的脸上也绽放了更多笑颜。
本报记者 周圆